一、時代背景:“十五五” 規劃下的供應鏈金融定位
10月20日至23日,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。全會審議通過了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》,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。
“十五五” 規劃以 “推動高質量發展” 為核心主線,將 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現代化水平” 列為重點任務。供應鏈金融作為銜接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鍵紐帶,被明確納入金融 “五篇大文章” 實踐范疇,成為落實 “補鏈、強鏈、穩鏈” 戰略、服務中小企業融資、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。
《建議》明確提出要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”,推動“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”,為供應鏈金融嵌入產業鏈、優化資金流提供頂層設計支持。
二、核心機遇:政策、技術與產業的三重賦能
(一)政策體系完善構建發展保障網
1.監管框架日趨清晰:六部門聯合印發的《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有關事宜的通知》(銀發〔2025〕77 號)明確業務邊界,既鼓勵創新又劃定紅線,為 “十五五” 期間業務開展提供法治化依據。政策特別強調支持制造業、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,與規劃 “強化重點產業支撐” 方向高度契合。
2.激勵機制持續發力:監管層鼓勵核心企業及時支付賬款、共擔融資成本,同時推動供應鏈票據有限追索、資產證券化等試點,為金融機構拓寬服務路徑提供政策背書。這類定向支持政策將加速資金向產業鏈薄弱環節流動。
(二)數字技術驅動模式革新
1.“脫核化” 轉型打開新空間:政策明確鼓勵探索供應鏈脫核模式,依托“數據信用” 和 “物的信用” 替代傳統核心企業增信,使大量無核心企業背書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。天津等地已試點區塊鏈賦能平臺,實現訂單、存貨等數據可信共享,為該模式落地提供實踐樣本。
2.場景化創新多點突破:數字人民幣在港口物流、智能制造等領域的“資金自動化清分” 場景,以及港口數字孿生平臺支撐的 “一物一碼” 質押融資模式,正在重構供應鏈金融服務形態。這類創新既提升效率,又通過實時數據監控降低風險。
(三)產業需求升級催生增量市場
1.中小企業融資缺口待填補:截至 2023 年末,我國供應鏈金融規模已超 41 萬億元,但中小企業融資覆蓋率仍有提升空間。“十五五” 規劃強調 “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”,將推動應收賬款融資、動產質押等業務加速滲透。
2.新領域拓展創造新需求:綠色發展、跨境貿易等領域的供應鏈金融需求凸顯。政策要求優先支持綠色發展相關企業融資,同時跨境供應鏈對匯率避險、結算安全的綜合服務需求,為金融機構開辟新增長曲線。
三、主要挑戰:風險、協同與生態的深層桎梏
(一)風險防控體系仍存短板
1.核心企業依賴與傳導風險并存:盡管鼓勵脫核模式,但當前業務仍高度依賴核心企業信用。部分核心企業存在賬款拖欠、過度授信等問題,導致風險沿供應鏈擴散,2025 年監管文件特別強調需嚴控核心企業風險敞口。
2.操作與合規風險凸顯:虛構貿易背景、信息造假等問題屢有發生,2023 年房地產領域供應鏈票據風險事件即暴露操作管控漏洞。同時,金融機構若忽視監管邏輯與法律邏輯,易引發費用收取不合規等合規風險。
(二)生態協同機制尚未健全
1.信息孤島阻礙效率提升:供應鏈“四流”(商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)整合不足,商業銀行與產業端存在認知鴻溝,導致信用評估難度大。雖有政策要求信息服務機構歸集數據,但跨機構、跨行業數據共享仍存壁壘。
2.機構分工與合作失衡:部分金融機構將供應鏈金融等同于“供應鏈貸款”,弱化結算、增信等綜合服務功能,難以滿足企業多元化需求。同時,5400 余家商業保理機構中,多數僅與境內機構合作,國際資源利用不足。
(三)技術落地與安全平衡難題
1.技術應用成本較高:區塊鏈、數字孿生等技術的平臺建設與維護成本不菲,中小金融機構難以承擔,可能加劇行業分化。
2.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壓力:業務開展需整合企業交易數據、征信信息等敏感內容,如何在數據利用與合規保護間實現平衡,成為“十五五” 期間必須破解的難題。
四、總結:在規范中把握機遇的發展路徑
“十五五” 期間,供應鏈金融迎來政策紅利與技術革命的雙重機遇,但其健康發展仍需跨越風險防控、生態協同等多重挑戰。金融機構需以政策為遵循,聚焦制造業、科技創新等核心領域,通過數字技術打通信息壁壘,同時構建全鏈條風險防控體系;監管層則應持續完善配套制度,推動數據共享與標準統一,最終實現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價值。
來源:供應鏈金融智庫

